首页  >  最新资讯
  •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大纲
  • 发布日期:2016-10-16 点击率:4684
  • 总 纲

  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(以下简称“高考” )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

    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。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,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,德、智、

    体全面衡量, 择优录取。 因此, 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、 效度, 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。

  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(以下简称《考试大纲》 )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

    文件和标准,是考试评价、复习备考的依据。 《考试大纲》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,规定

    了考试内容与形式,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、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。 《考试大纲》根据

    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,参照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》 ,并考虑中学教学

    实际而制定。

    《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,

   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,科学设计命题内容,增强基础性、综合性,着重考

    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、 解决问题的能力。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

    计、统筹谋划,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,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。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

    立“立德树人、服务选拔、导向教学”这一高考核心立场,回答了“为什么考”的问题;通

    过明确 “必备知识、 关键能力、 学科素养、 核心价值” 四层考查目标以及 “基础性、 综合性、

    应用性、创新性”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,回答了高考“考什么”和“怎么考”的问题。 《考

    试大纲》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,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。

    《考试大纲》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,是制

    定《考试说明》的原则依据。各分省命题省市在《考试大纲》的基础上,结合本省市高考方

    案和教学实际制订符合本省市的《考试说明》 。

    本《考试大纲》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。

    1

    语 文

    Ⅰ .  考核目标与要求

   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,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

    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(实验) 》和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实验) 》 ,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

    目标与要求。

   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、 理解、 分析综合、 鉴赏评价、 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,

    表现为六个层级,具体要求如下。

    A. 识记:指识别和记忆,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。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、文

    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。

    B. 理解: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,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。要求能够领

    会并解释词语、句子、段落等的意思。

    C. 分析综合: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,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

    层级。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,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,并予以归纳整合。

    D. 鉴赏评价: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、 赏析和评说, 是以识记、 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,

   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。

    E. 表达应用: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,是以识记、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,在表

    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。

    F. 探究: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,有发现、有创见,是以识记、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

    础,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。

    对 A、B、C、D、E、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。

    Ⅱ .  考试范围与要求

   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,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

    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(实验) 》和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实验) 》 ,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

    范围与要求。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、 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

    “语文 1”至“语文 5”五个模块,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、小说与戏剧、新闻与传记、语

    言文字应用、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,组成考试内容。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。

    2

    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, 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。 考试的各部分

    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。

    一、现代文阅读

   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:

    (一)论述类文本阅读

   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。了解政论文、学术论文、时评、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

    主要表达方式。阅读论述类文本,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,分析文本的论点、论据和

    论证方法。

    1.理解 B

    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

   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

    2.分析综合 C

   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

    ⑵ 分析文章结构,归纳内容要点,概括中心意思

    ⑶ 分析论点、论据和论证方法

    ⑷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

    (二)文学类文本阅读

   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。了解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

    表现手法。阅读鉴赏文学作品,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,感受形象,品味语言,领悟内

    涵,分析艺术表现力,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,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

    文精神。

    1.理解 B

    ⑴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

   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

    2.分析综合 C

    ⑴ 分析作品结构,概括作品主题

    ⑵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

    3.鉴赏评价 D

    ⑴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,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

    ⑵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,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

    ⑶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

    3

    4.探究 F

    ⑴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、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

    ⑵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

    ⑶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

    (三)实用类文本阅读

   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。了解新闻、传记、报告、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

    表现手法。阅读实用类文本,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,准确解读文本,筛选整合信息,分析

    思想内容、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,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,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

    神。

    1.理解 B

    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

    ⑵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

    2.分析综合 C

   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

    ⑵ 分析语言特色,把握文章结构,概括中心意思

    ⑶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

    3.鉴赏评价 D

    ⑴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

    ⑵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

    ⑶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

    4.探究 F

    ⑴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

    ⑵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

    ⑶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,提出自己的见解

    二、古诗文阅读

   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。

    1.识记 A

   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

    2.理解 B

    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

    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

    4

    常见文言虚词:而、何、乎、乃、其、且、若、所、为、焉、也、以、因、于、与、则、

    者、之。

    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

   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:判断句、被动句、宾语前置、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。

   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

    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

    3.分析综合 C

   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

    ⑵ 归纳内容要点,概括中心意思

    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

    4.鉴赏评价 D

   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

   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

    三、语言文字应用

    正确、熟练、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。

    1.识记 A

    ⑴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

    ⑵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

    2.表达应用 E

    ⑴ 正确使用词语(包括熟语)

    ⑵ 辨析并修改病句

    病句类型:语序不当、搭配不当、成分残缺或赘余、结构混乱、表意不明、不合逻辑。

    ⑶ 选用、仿用、变换句式,扩展语句,压缩语段

    ⑷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

    常见修辞手法:比喻、比拟、借代、夸张、对偶、排比、反复、设问、反问。

    ⑸ 语言表达简明、连贯、得体,准确、鲜明、生动

    ⑹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

    四、写作

    能写论述类、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。

    表达应用 E

    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。

    5

    1.基础等级

    ⑴ 符合题意

    ⑵ 符合文体要求

    ⑶ 感情真挚,思想健康

    ⑷ 内容充实,中心明确

    ⑸ 语言通顺,结构完整

    ⑹ 标点正确,不写错别字

    2.发展等级

    ⑴ 深刻

   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,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,观点具有启发作用。

    ⑵ 丰富

    材料丰富,论据充实,形象丰满,意境深远。

    ⑶ 有文采

    用语贴切,句式灵活,善于运用修辞手法,文句有表现力。

    ⑷ 有创新见解新颖,材料新鲜,构思新巧,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,有个性色彩。H_J8Y$1E)ESYB@_3@AJVLBX.png